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在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创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上海大学努力推进本科教学模式建设,推行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由艺术教育教学和艺术教育活动两部分共同组成,上海大学从事艺术教育的单位主要有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上海电影学院及数码学院。2015-2016学年上海大学的艺术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 艺术教育教学
1、通识教育实施情况
参与艺术教育的各院系积极组织优秀教师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提升非专业类学生的艺术素质。音乐学院13位教师参与开设《中国经典音乐》与《外国经典音乐》两门核心通识课,及李建林教授开设《音乐*人生*新说》一门新生研讨课。同时,《音乐素质教育课程----音乐会系列》持续开设,课程为学生讲解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的内涵,其中包括作品体裁的分类、历史、作品、音乐家生平,以及相关的音乐理论基本知识等。
上海电影学院开设了大量的通识课程,如核心通识课《经典华语电影》、《媒介与社会》,通识课《当艺术遇到科学——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认识电影:电影的语言系统与要素》、《电影中的音乐》、《非主流动画电影创意》、《性别冲突与广告》、《理解大众文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风云人物采访记〉:法拉奇的智慧》、《〈麦迪逊大道〉与美国广告业》、《〈蔚蓝诡计〉与广告创意》、《广告与社会》、《〈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基本上每学期均多次开设,成为学校很受欢迎的课程。
数码艺术学院共开设通识课程八门,分别是:柴秋霞老师《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马欢春老师《< 孙子兵法>与商业策略》、王敏老师《霓裳之舞:服饰艺术与生活》、秦川老师《消失的秘符——各国经典纹饰符号解析》、宋瑜老师《品牌与传播智慧》、钱楷老师《书法创作与审美》、隋洁老师《中国画艺术的图像与精神》、吴笑老师《演讲艺术》。这些通识课基本每学期均开设,在学生中有着广泛知名度,多次进入全校通识课综合评比排名前十名,深受学生的欢迎。
美术学院开设核心通识课《艺术的故事》普及中外美术发展史,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2、教学改革、课外培养实施情况
各相关学院积极开展课程综合改革探索、研究:音乐学院有两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国大学教育》;数码艺术学院柴秋霞老师《交互媒体设计》和孔荀老师《光艺术设计》两门课程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蒋敏老师《动画场景设计》获得2015年度上海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课程项目资助A类支持,宋瑜老师《品牌与传播智慧》荣获2015年度上海大学重点课程立项;美院共有7门课程申报课程综合改革项目,分别是环境雕塑E、建筑设计、造型基础B、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国画系毕业创作、文献精读。
各学院注重本科生的课外培养工作,研究课堂教学的外延拓展。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申报与承担大学生创新项目。各学院教师积极引导和推动学生进行课外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
二、 艺术教育活动
音乐学院所属的学生弦乐团、管乐团、民乐团、合唱团、钢琴协会、打击乐团、舞蹈团的成员中有1/3的成员为音乐表演专业的本科生(包括研究生),这些学生带动了7个学生艺术团中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由陈耀显同学创作,狄其安老师辅导的音乐作品《麦田守望》获得上海教委举办的"汇创青春"第一届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一等奖,陈耀显同学创作,狄其安老师辅导的音乐作品《梦呓》获得上海教委举办的"汇创青春"第一届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三等奖。
美术学院共组织各类学术讲座共计47次,其中,海外艺术家讲座9次。学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课堂教学的外延拓展研究,各系利用这一专项资金,以写生补助、组织专题美术馆、博物馆参观等方式补充课堂教学,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在继续搞好原有的本科教学课程交流展示和毕业展览的基础上,又增加"年度优秀课程作品展"集中展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最突出的优秀作品,同时锻炼学生在展览展示工作中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展示作品与推介成果的能力。
上海电影学院举办27场学术讲座,受到校内外媒体报道138篇,学生各级各类竞赛获奖83项。
数码艺术学院一向重视本科生参与各级学科竞赛活动,本年度,在组织学生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