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上海大学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美育体系,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按照上海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评估中心《关于报送2020年全市各高校及各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上海大学2020年度艺术教育开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召开本科人才培养大会,统筹推进五育并举
艺术类人才培养是上海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校91个本科专业中,艺术类专业占17个,涵盖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等四大专业类别,主要由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承担人才培养具体工作。学校拥有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音乐与舞蹈学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学科为A-,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为B+。学校拥有国家级公共艺术实验示范中心、影视制作实验中心、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电影产业与中国故事创新研究基地、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等30多个实验实践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类学院的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工作。上海电影学院聘请著名导演陈凯歌担任院长,聘请著名导演田壮壮担任副院长;上海美术学院聘请著名画家冯远担任名誉院长,聘请著名雕塑家曾成钢担任院长;音乐学院聘请著名指挥家曹鹏担任名誉院长,聘请著名音乐史学家王勇担任院长。三个艺术类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29人,教授48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开设专业课程652门,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2020年上海大学艺术类专业开始参照独立设置艺术类院校进行招生。近年来,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中,划出专项投入艺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经费达3亿多元,学科实力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大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支撑与保障。自2019级学生开始,专业培养方案明确要求非艺术类本科生至少修读一门艺术类课程(2学分及以上),学校共有电影、音乐、美术、设计、建筑、文学、审美、科技、体育等艺术类234门通识课,并为学生提供27个文艺类社团和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艺术素质教育音乐会、汇创青春等各类展演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审美旨趣与素养。但是,公共美育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与教学基地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平台还需进一步丰富,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为此,2020年学校召开本科人才培养大会,制定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指导意见》、《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本科拔尖学生培养行动计划》等规划文件,明确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推进“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
二、明确美育教育培养目标,推进公共美育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大学为了满足量大面广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多元化美育诉求,学校确保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2020年学校新增艺术类通识课11门,艺术类美育通识课程总数达到245门,修读美育课程的非艺术类学生人数高达12582人。
学校为落实本科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凝练非艺术类学生美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精准施策,聚焦基础——综合——创造三个层次,稳步推进公共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落实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人才”的目标。以感知美、欣赏美为美育基础素养,开设的课程如《中外影视音乐赏析》《美国建筑与艺术杰作》等;以艺术与科学融合能力为美育综合素质,开设的课程如《当艺术遇到科学——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艺术》《影像时代的展会艺术与技术》等;以创新、创意、创造思维为美育高阶能力,开设的课程如《创造力和设计思维》《科幻电影·生物启迪与未来高科技》等。三个艺术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程可作为美育高阶能力培养的课程供全校学生选择。
学校强调学科融合,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学。如将美育和德育相结合,所开设的《走进百姓生活:黄河流域写生实践》、《音乐文献阅读》等2门艺术类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上海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立项。学校还鼓励特色发展,形成“一校多品”的美育德育发展新局面。上海电影学院探索德育美育相结合的教学创新;上海美术学院用专业学科之“事”传思政教育之“理”;音乐学院探索素质教育专业化等。
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美育“金课”。学校精心打磨《时代音画》《经典华语电影》《媒介与社会》等十门艺术类核心课程。音乐学院美育“金课”——《时代音画》先后得到《文汇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社》等多家媒体报道,新华社全媒体报道,全国200多家主流媒体竞相转载。学校还推广研究型挑战性教学,要求所有课程紧紧围绕“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课程重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推进课堂革命。艺术类课程更应体现出先进性和互动性,使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和探究性。基于这些要求,12门艺术类课程被认定为上海大学研究型挑战性课程。同时,《设计色彩》《电影技术导论》《音乐表演中的符号解读》等三门艺术类专业课程入选2020上海市级重点课程立项。
学校不断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公共美育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和“基于‘上美讲堂’与‘在地留学’的高端美术教育内容与模式创新研究”2项教改项目获得2020上海市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学校成立美育教材专家组,对美育相关教材开展培育和建设工作。在本年度学校资助出版的29本教材中,有8本美育教材入选。文学院本年度出版与美育相关教材8本。上海美术学院《VI设计教程》和《中外设计史》2本教材被上海市推荐参评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
三、强化实践育人,拓展课内外艺术体验平台
在完善立体化多层次的美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学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导向,全方位拓展课外美育平台,逐步形成与学校教育相互衔接、课堂内外相互融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相互联系的新格局。
首先,依托学校团委和各艺术专业学院,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学校团委下设27个文艺类社团,各艺术团规范管理,建立制度和学生管理团队,每周定期安排排练活动;艺术团根据团员的不同专业水平采取A、B、C分层建设模式,让每一位有兴趣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的普通大学生都有机会加入;艺术团聘请专职教师和校外导师进行日常训练,2020年邀请18名著名音乐家开展大师班学习,举办5场线上音乐会,观众数1万人次,20场线下音乐会,观众数1.3万人次。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努力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年。
其次,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要求,建立常态化广泛性艺术展演机制。学校博物馆举办“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以馆长直播导览方式吸引线上观众人数54.8万,线下参观人数2528人。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现收藏有各类藏品1万余件(套),2020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文学院的“文学之夜”品牌活动已举办九届,累计参与学生数达到5000余人,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力。“孔子文化月”以“珍习儒学经典,体悟先贤气度”为抓手,倡导遵从学术规范、涵育科研道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第三,学校作为百年红色学府,注重培养学生赓续红色基因。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2022年是老上海大学(1922-1927)成立100周年。老上海大学教务长瞿秋白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文强调“切实社会科学的研究及形成新文艺的传统——这两件事便是当有的‘上海大学’之职任,亦就是‘上海大学’所以当有的理由”。作为学校“校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校党委宣传部、上海电影学院、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原创校史话剧《红色学府》传承新文艺传统,在伟长楼剧场成功上演2场,来自各院系共计2000余名学生观摩。编撰出版了《百年上大画传》《钱伟长画传》等著作。图书馆举办“于红流中——上海大学校史图片展”和“上海城市记忆中的孙中山——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文物文献图片展”。参观学生数共3000多人次。博物馆举办了“常州三杰生平事迹展”和“99个瞬间——新上海成长史”专题展。参观学生数近2000人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校承办了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赛区活动。这是由教育部主办、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艺术盛会,来自全市43所高校的130件艺术作品和3个大学生实践艺术工作坊参展,线上展演同步进行。上海美术学院举办“东西南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展出来自四川美院、广州美院、清华大学美院、湖北美院和上海美院35位教师创作的40件雕塑作品。音乐学院的“上海之春”素质教育开放周品牌项目共计举办七场音乐会。音乐会除了在校内举办,还在上海多个社区、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举办。参演师生共计120人次,观摩音乐会观众约1500人次。此项目获得“2020上海市文教结合支持项目”。
学校还开展多种美育协同育人活动。比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剧种包含京、昆、沪、越、话剧、木偶剧、音乐会等,每年引进10场以上,平均每场受众800-1000人,年覆盖近上万人次;每年承办2-4场专题性大型文艺演出。学校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开展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积极打造各类艺术实践基地。上海电影学院在嘉兴海盐南北湖建立学生创作实践基地,连续4年联合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香港浸会大学、韩国东西大学等院校在此举办微电影创作夏令营,每年参与学生60余名,每年孵化6个短片项目。上海美术学院依托博物馆、美术馆等建设校外艺术实践基地20个,与各地风景名胜区合作建立写生采风实践基地8个。2020年底学院与世博会博物馆合作主办“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有温度的设计”展。音乐学院与上海大剧院合作签约艺术培训基地等。
四、凝聚学校美育特色,不断彰显育人工作成效
学校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各类文教结合育人项目,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学校与宝山区大场镇、特战旅(南京路上好八连驻地部队)、上海大学附属教育集团(上大附小、附中、南翔高中)等周边的单位、机构、组织及市民共享学校美育资源。上海美术学院响应国家文化复兴战略号召,继续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教学班。2020培训青海果洛传统工艺研修班、四川阿坝藏族编织技艺研修班和上海传统工艺设计研修班学员共计74人;音乐学院依托文教结合项目“中德美音乐治疗联合工作室”,组织学生定期在外国专家指导下,持续进医院对重症患者进行音乐疗愈活动;上海电影学院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充分挖掘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渔阳里演绎了大型原创朗诵剧《渔阳薪火》。
学校通过组织参与各级各类艺术学科竞赛展演,学生在课内外联动育人平台上不断取得新成绩。学校通过设立赛事、组织竞赛、作品评比、获奖作品展映等活动,给予学生专业资源扶持和推广,并由此衍生出人才和项目孵化机制,用创新模式助力学生成长。上海电影学院承办了第五届汇创青春(综合类影视)作品展示活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全国总决赛,参与了第20届动画学院奖等7项国际国内赛事。共收获国际奖3个,全国级奖项28个,省部级奖项15个;上海美术学院承办了第五届汇创青春作品展示活动。参与了“为中国而设计”第九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等9项国际国内赛事。收获国际奖27个,国家级奖项50余个,省部级奖项30余个;音乐学院组织承办了第一届上海音乐校园长笛比赛。参与了第十三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全国总决赛等5项国际国内赛事。获得金奖及特等奖1人次,一等奖6人次,二等奖3人次。
学校艺术类师生在疫情期间以艺抗疫,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上海美术学院师生积极投身艺术抗疫创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艺术家的大爱之心,化为艺术强有力的生动表现,一幅幅精彩的创作,表现出独具民族精神的感召力。相关成果被《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整版报道。学院名誉院长冯远创作《二〇二〇中国抗疫》,采取宏阔的时空视角,撷取多组典型抗疫场景组合,描绘并塑造生动的人物群像,寓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体现“疫情无情,人间有爱、珍重生命”的大爱主题;音乐学院教师创作、学生演唱2首抗疫歌曲;文学院谭旭东教授出版防疫抗疫主题童话集《戴口罩的老虎》,被列为国家防疫抗疫主题出版重点图书。
学校积极开展美育扶贫工作。上海美术学院通过传承人、设计师与品牌联手,不断拓宽传承创新道路,通过文化加持和时代响应,夯实美育扶贫之路。在脱贫攻坚的收官战役中,学院展开“非遗跨界创新助力精准扶贫行动”,集结社会创意资源为非遗扶贫助力。先后进入青海果洛、四川阿坝、贵州赤水、新疆喀什四个地区,涉及的非遗扶贫项目主要有赤水竹编技艺、牦牛绒编织技艺、藏银锻造技艺等创新设计。 通过非遗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关切社会民生,同时提升师生科研能力,探索知识服务社会的新模式。
学校注重教学相长, 2020年获2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3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位居全国高校之首。上海电影学院拍摄的纪录片《喜马拉雅的种子》得到中宣部认可并获得“纪录中国”项目支持;上电影业出品了《新愚公移山》电影,以创新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上海美术学院纳入上海文创五十条的“全国高等美术教育成果系列展”推出“春华秋实”教学成果展和“无问西东”国际艺术教育展。
五、稳定美育经费投入,切实强化各项条件机制保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美育工作,把美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发挥校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专委员的指导作用,各学院协同推进美育教育。学校采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上海美术学院通过虚拟法人、实体运作、法人授权、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运作。
学校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美育工作,艺术教育年度专项经费投入递增。2020年度艺术教育专项经费投入14562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3%。同时通过“地方高水平建设”和“一流本科建设”共投入本科教学3005万元,从而确保艺术类金专、金课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实践与竞赛、智慧教室建设等方面工作顺利推进。
学校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和建设,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学校现有剧场、多功能音乐厅、活动室等13800余平方米,用于开展各类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延长校区改造工程,已投入建设美术馆(交流展示中心)、摄影棚、实验实训室等美育教学设施,建成后延长校区总建筑面积358730平方米,可以满足4000名艺术学生的培养需求,预计2021年9月竣工。同时吴淞宝武艺术城的工作也在推进当中,未来将极大拓展上海美术学院发展的空间资源,助力一流美院建设。
最后,学校深入强化美育师资建设。通过新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沙龙等平台,协同培养美育教师,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教学素质、育人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美育师资整体水平。上海美术学院牵头邀请专家对18位教师进行大美育通识课程建设培训,金江波教授被选为教育部美育教指委委员。上海电影学院通过国际化项目柔性引进3名海外艺术师资。邀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电影电视戏剧学院教授、演员J .Ed. Araiza,太阳剧社资深核心演员、法国知名顶级表演训练师Maurice,美国查普曼大学道奇电影学院副院长、电影声音设计师Michael Kowalski教授等开展工作坊实践。
回望十三五,全校师生不忘初心,聚焦根本任务。展望十四五,师生们将继续自强不息,落实立德树人。学校将进一步依托综合性大学平台,发挥艺术学科和资源优势,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完善美育体系,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