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金

创建时间:  2013/05/06     浏览次数:   返回

一、 学科概况
        成立于1960年的上海大学"钢铁冶金"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冶金领域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在教育部的指导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以及兄弟院校与冶金企业的大力帮助下,学科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坚持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并举,坚持基础研究引导下的适度超前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学科点的特色研究方向是:钢铁材料的先进冶炼技术、电磁场下的冶金过程研究、金属凝固理论与细晶技术、冶金熔体物理化学及相关技术和理论、钢铁材料的强韧化技术。


二、师资队伍
        学科点现有成员31名,其中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6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徐匡迪教授长期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新流程研究,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是我国喷射冶金技术的开拓者。
        学科点形成了院士领衔、中青年学者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冶金、材料和物理等多学科交融的研究群体,成为国内有特色的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学科。团队先后涌现出1位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2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2位上海市领军人才,另有12人次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上海市"曙光学者",学科点的中青年团队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优秀群体"称号。近五年来,有14位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的中青年学者融入到学科点中,带来了新的活力。学科点队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8%,拥有博士学位者占75%,这其中包括3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迄今为止,全国冶金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共5名)。学科点人员平均年龄44岁,55岁以下人员的比例近80%。


三、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科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预研项目等国家课题46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79项,以及企业委托与合作项目73项,立项研究经费总计近5500万元,取得了一批蕴含着重大技术突破的创造性基础研究成果。学科点的研究成果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近五年已发表学术论文646篇,其中被EI、SCI、ISTP分别收录248、149、23篇次,申请专利85项,已授权专利19项,获得国际相图委员会年度工业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


四、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的显著成效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科点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两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4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奖。学科点的"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


五、基地建设
         近五年来,该学科点在基地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003年科技部批准在本学科点建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上海市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重点实验室。随后,本学科点又参加组建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成为该中心南方实验基地。

 

上一条:社会学

下一条:社会学

受理机构
  • 受理部门:党政办
  • 部门负责人:秦凯丰
  • 受理地点:上大路99号行政楼7楼
  • 受理时间:9:00-11:3013:30-17:00
  • 邮政编码:200444
  • 咨询电话:021-66132222
  • 传真号码:021-66134021
  • 电子邮箱:dzb@oa.shu.edu.cn
监督投诉
  • 受理部门:监察处
  • 部门负责人:滕云
  • 受理地点:上大路99号行政楼606室
  • 受理时间:9:00-11:3013:30-17:00
  • 咨询电话:021-66132857
  • 传真号码:021-66132451
  • 电子邮箱:sdjwjc@mail.s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