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学院陶飞亚教授的论文《近代中国医学会的嬗变: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宁镇疆教授的论文《郑玄、王肃郊祀立说再审视》在《历史研究》2014年05期上发表。
陶飞亚教授的文章《近代中国医学会的嬗变: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借助医学推动传教的同时,创建了专业学会博医会。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科学共同体,其制度与精神也为以后出现的中国本土医学团体提供了经验与示范。但博医会的高门槛、宗教性及其外国身份与中国社会合作的局限性,促使一部分中国西医精英创立中华医学会。后者在与博医会的合作与竞争中推进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但存在资源和学术权威性的问题。以西人为主的博医会虽有向日渐壮大的中国同行移交医事权益的口头愿景,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动力。在非基督教运动与国民革命激起的民族主义高潮的压力下,两会通过协商妥协,合并为中国人主导的新的中华医学会。这种中国化取向的身份转移与资源整合,使后者不仅继承了前两者的专业性与国际性,而且推动了和民国医学行政界的合作,成为中国医学体系转型中比较成功的洋为中用的科学社团。
宁镇疆教授的文章《郑玄、王肃郊祀立说再审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子家语》新证"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是根据晚近发现的新材料,重新审视经学史上郑玄、王肃关于郊祀论争的是非曲直。郑玄郊、丘二分的主张是他的学术底线和逻辑起点,由此导致他对《郊特牲》"周之始郊"等诸多问题的看法都未尽副实。王肃以郊、丘为一,周本有二郊,在立说的周延性上远较郑君为优。郑君之误,多据纬书及信《周礼》太过,是主要原因;王肃之说不唯博引经子史传以为证,更上承贾、马、先郑诸儒,故王说既有广泛的文献适应性,又秉承经学内部一贯的知识谱系。王肃虽引及《孔子家语》,但该书在其证据系统中地位并不突出,辨伪学者囿于经学门户之见,对《家语》的作用有夸大之嫌。学者由《家语》与他书之间的"互见"径指其为王肃作伪铁证的辨伪逻辑,实受伪《古文尚书》辨伪方法的误导,系经典辨伪学"范式"的扩大化,其结论并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