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至,菊花将开。上海大学一年一度的菊文化节即将到来。
此时,在上海大学宝山、延长和嘉定三个校区的苗圃中,一群绿化保洁中心的员工们正在为今年菊花的盛开而忙碌。
但闻菊花香,不忘种菊人
姜红军,45岁,延长校区绿保中心科长,86年风光园林职校毕业后进上海工业大学苗圃工作。自后勤集团举办菊花节的10年间,成长为菊花知识达人。
王斌,46岁,延长校区绿保中心苗圃班长,86年风光园林职校毕业后进入原上海大学工作。97年进入合并后的上海大学延长校区苗圃工作。种菊10年以上,是种菊花的"老法师"。
贾朝玉,35岁,延长校区绿保中心苗圃临时工。25岁进上海大学绿保中心,4年前开始进苗圃种菊。从对种菊一无所知,到种菊嫁接成活率百分百,如今的贾朝玉人唤"贾师傅",也成为后勤集团重点培养的后备力量。
陆品忠,56岁,宝山校区苗圃管理员。陆师傅1979年进上海科技大学苗圃工作,对种菊花颇有心得,他种植的品种菊、独本菊等菊花在花色与造型上一直独占鳌头,故人称"六品种"。
朱惠惠,57岁,嘉定校区苗圃管理员。1995年进校至今一直在嘉定校区的花圃工作,有着几十年种菊花的经验,是嘉定校区苗圃的一把手。
……
菊花的培育周期需要一年,需经历蒿草播种、间苗、上盆、出棚、翻盆、嫁接、防病施肥、疏蕾、绑扎等步骤。面对每年种植6万多盆菊花的庞大工作量,单靠这些苗圃的工作人员是根本无法完成的。9月底开始正是菊花疏蕾、绑扎的关键时刻,在苗圃里我们总会不时看到身穿蓝色保洁服的保洁阿姨们俯身工作的身影。原来在集团的临时抽调下,她们帮助苗圃共同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在多年的经验积累下,阿姨们疏蕾、绑扎的手艺也是毫不含糊。
最难的事和最真的情
陆师傅说:"种菊花是靠天吃饭,菊花最怕的就是雨水。因为被雨水淋透的菊花容易烂根,如果再被太阳暴晒的话,那就无法挽救了。"今年8月8日的第11号强台风"海葵"袭击上海,产生强风和暴雨,对我校造成一定影响,但我们种植的菊花在这场天灾面前基本保持完好。
早在台风来袭之前,绿化保洁中心就按照往年惯例做好了防汛防台的准备工作,将菊花搬进大棚,为悬崖菊、大立菊、塔菊撑上"伞"。由于菊花数量多、大棚面积小,实在放不进大棚的菊花就搬到地势高的地方避雨。当日,绿保中心的所有员工待命,暴风雨中,大家不断加固被风吹起的大棚,最大程度地保证大棚内菊花的安全。台风结束后,第一时间检查菊花状态,为菊花清理积水,修补损伤。嘉定的朱师傅说,"台风我们没法避免,但为了保证每年菊花的用量,最笨的方法就是多种点。种的多了,即使有损伤,也能保证每年菊花展的顺利进行。"
俗话说:"要想种菊花,一年不离家。"延长校区的贾师傅自从开始种菊花之后,就吃住在苗圃,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菊花。宝山校区的陆师傅虽住在嘉定,可是整个暑假他都坚持天天上班。他说:"菊花就像小孩子一样,你一天不关心它就变脸。只有天天看天天照顾,它才能茁壮成长。"57岁的朱师傅就住在嘉定校区的附近,也是天天在,他说,"种菊花就要负责到底。"
今年是我校菊文化节的第十年。十年来,这些种菊花的人有从青年步入中年的,也有从中年即将迈入退休的;十年来,在他们的栽培下,菊花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十年来,菊文化节凝练出"不与百花争春色,傲凌风霜添秋韵"的菊花品格,成为弘扬上大人"自强不息"精神的载体,而这些站在菊文化节背后的后勤员工们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上大人"求实创新、自强不息"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