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成果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1
|
依托数学实践工作站构建大学中学数学素养培育的立交桥
|
王卿文 丛玉豪 杨建生 姚奕荣 王远弟 何幼桦 许新建 应时辉 吴强 刘爱国
|
2
|
面向国际学生教育的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以“中国研究”全英文项目为载体
|
郭长刚、曾桂娥、姚喜明、 张勇安、刘玉照、聂永有
|
3
|
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促进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陶飞亚 宁镇疆 张寅彭 谢维扬 徐有威 董乃斌 邵炳军 曾军 杨位俭 舒健
|
4
|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
|
熊励、戴德宝、钱颖、邹宗峰、李勤、朱宏涛、徐学良、于晓宇、刘寅斌、王宁
|
5
|
基于知识产权重大问题的同步实战教学法——以“著名商标制度存废”教学过程为例
|
陶鑫良、袁真富、许春明、李红、徐静琳、王勉青、陈琦华、贡小妹、贺斌、詹宏海
|
6
|
理事会制下三维一体协同育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廷云,黄素娟,方针,徐群,胡乾源,彭章友,沈成彬,种娜,骆巍
|
7
|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行课程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彭章友,张之江,方勇,冯玉田,王瑞,胡乾源,陆小锋,方针,陆亨立,王廷云
|
8
|
面向一流计算机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
沈云付、李卫民、张博锋、李青、沈文枫、彭俊杰、李晓强、钱文馨、沈俊、陈小鸥
|
9
|
全覆盖实施研讨教学,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自主建构
|
李青、沈俊、沈文枫、吕卫强、刘颖群、宋安平、钱权、赵正德、郑宇、张博锋
|
10
|
专业兴趣与学科竞赛牵引,提升自动化与电气类学生三大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
费敏锐,陈万米,徐昱琳,杜大军,杨傲雷,孙伟,黄慎之,贾立,许路,邵定国
|
11
|
以机器人为载体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王小静,刘丽兰,蔡红霞,沈南燕,李静,田应仲,汪地,杨浩,傅燕鸣,李桂琴
|
12
|
短学制下,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化工专业核心课程及系列化教材建设
|
张彰、郭晓亚、鄢浩、刘红、朱宪、陈捷、杨黎明、徐毅
|
13
|
MFA艺术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研究:以设计学科环境设计专业为例
|
程雪松、董春欣、刘森林、董卫星、仇凤发、岑沫石
|
14
|
国际视野 本土行动 中外学生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龚思怡、胡笑寒、方慧、吕康娟、徐晓红、 顾海悦、刘红霞、毛雅萍、孟瑞琼
|
15
|
建构多元、开放、融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
胡珉、周丽、牟立峰、卞亦文、喻钢、孙向阳、刘启刚、陈娟、杜娟、孙燕红
|
16
|
“互联网+”土木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
叶志明、汪德江、朱杰江、陈玲俐、姚文娟、杨骁、张孟喜、欧阳煜、刘绍峰、杜晓庆
|
17
|
“ 课题驱动 ” 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应用
|
马欢春、谢璞、梁海燕、李晓溪、 李敏
|
18
|
绿色·共享·安全的智慧实验室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
吴明红、楚丹琪、高洪皓、许华虎、耿在斌、李凯、花永盛、王彬、张义邴、陈新
|
19
|
集全校强势学科之力,开思政教育创新之路——“大国方略”系列课的探索与实践
|
顾晓英、顾骏、聂永有、刘寅斌、忻平、李友梅、许春明、王海松、狄其安、肖俊杰
|
20
|
联合大作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罗宏杰、丛玉豪、万旺根、彭章友、马欢春、严壮志、曾军、王小静、聂永有、徐学良
|
21
|
以大类招生为突破口的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
叶志明、陈方泉、叶红、辛明军、顾晓英、张基涛、何幼桦、王光东、林海霞、黄欢
|
22
|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张俊乾、楚海建、宋丽芬、陈立群、张东升、施冬莉
|
23
|
大类通识教育背景下强化数理化基础的探索与实践
|
陈玺、何幼桦、张义邴、马成瑶、杨建生、戴晔、李敏杰、孔茜
|
24
|
化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许斌、李敏杰、陈雅丽、丁益民、王玉芹
|
25
|
项目牵引教学,课程引导创新——《光纤传感技术》改革与实践
|
陈园园、阎晓娜、王叶、朱绮彪、施解龙、 黄勇
|
26
|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战略优势,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方建慧、徐甲强、施利毅、张登松、范义莲、陆玥、褚艳新
|
27
|
以读书研讨为核心的课外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与实践——以启思书院为例
|
曾军、竺剑、张勇安、崔海霞、蔡翔、丁佳蒙、赵影、周薇、蔡锦芳、宁镇疆
|
28
|
高校中文创意写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
葛红兵、许道军、陈鸣、吕永林、任丽青、高尔雅、施逸丰、周康敏、许昳婷、高旭
|
29
|
以实践和反思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
范明林、杨锃、华红琴、程明明、程金、陈彩霞
|
30
|
立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维一体”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肖福寿 邓志勇 唐青叶 黄欣 朱音尔 张珊珊 白岸杨 商晓芳
|
31
|
学术引领,追求卓越——图情档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金波、丁华东、于英香、吕斌、潘玉民、王丽华、杨智勇、耿志杰
|
32
|
以“创新课程体系”和“多元导师制”为核心的课内外协同机制
|
聂永有、尹应凯、陆甦颖、李钰、郁丽洁、贺利、孙一平、殷凤、祝影、谭静
|
33
|
基于微创业的翻转课堂与行动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张昊民、孙继伟、马君、李燚、李勤、许科、于晓宇、许炳、李倩倩、胡晓龙
|
34
|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张之江、赵恒凯、翟旭平、严军、王瑞、杨秀丽
|
35
|
注重能力提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博锋、张景峤、沈云付、李青、韩晶、吴绍春、曾红卫、刘学民、姚 娣、朱颖
|
36
|
基于“三位一体”测控类本科生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王志明 陈勇 王驰 周思跃 华晓青 马立 吕丽军 郑华东 周文静 刘宏月
|
37
|
以工程案例为载体的电气控制核心教材及课程建设
|
马世伟 杨帮华 杨影 顾申申 王灵 高艳霞 阮毅 付敬奇 张少华 李丽
|
38
|
集群式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王林军、黄健、唐可、秦凯丰、沈悦、张继军、杨伟光、班玥、张月璐、施凌云
|
39
|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赛学相长”,通过竞赛强力提升材料学生的实战能力
|
杨弋涛、陈卓、朱丽慧、徐京、陈萌
|
40
|
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
徐 毅、张 彰、贾少晋、陈 捷、王 勇、杨黎明
|
41
|
“一个中心,三链螺旋” ——生命科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
肖俊杰 沈忠明 宋红生 邓志瑞 华子义 刘振国
|
42
|
通识教育课程《植物与人类文明》的建设与实践
|
袁晓君、宋红生、周树敏、李平、韦嘉励、王天慧
|
43
|
需求为导向的生命科学课内外联动教学实践体系探索
|
朱小立,沈忠明,陈旭,曹亚,戴小峰,张娟,赵婧
|
44
|
以展览促教学,以展览促评估——美术学院本科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
夏阳、翁颖涛、赵蕾、左冰锌
|
45
|
跨学科联合美育教学实践一一校园植物地图计划
|
胡建君、马新阳、夏天雨、王岭山、何磊、张口天、陆静
|
46
|
以“跨界设计”为导向的建筑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林磊、刘勇、魏秦、张天翱、田伟利、顾林奎、李玲、柏春
|
47
|
协同创新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教育
|
金江波、章莉莉
|
48
|
新闻传播人才田野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
赵士林、陶建杰、王晴川、黄建新、汪洋、周叶飞
|
49
|
创设国际贸易专项赛事,培养本科生主动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
|
贾利军、周习、顾海悦、姚歆、李璟、吴茂国、李畅、陈寅捷
|
50
|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
|
李 梁、欧阳光明、邱仁富、焦成焕、李华、 李坚、丰箫、艾慧、杨超、刘子杰
|
51
|
逻辑通识课与大学生公共理性培养创新路径探索
|
宁莉娜、曹青春、朱承、刘小涛
|
52
|
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
|
柴秋霞、宋瑜、任伟峰、秦川、钱楷
|
53
|
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信息化建设
|
赵凌、姜瑾、张建华、贺英、钱晋武
|
54
|
“音乐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之改革与实践
|
夏小曹、叶志明、卿 扬、阳军、纪晔晔、任 音、初海伦、袁 勤、李建林、王 勇
|
55
|
钢琴演奏课的多元化教学与艺术实践
|
任音、纪晔晔、常沁怡、盛聪
|
56
|
以文化传承和身心一统为导向的“多元一体”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构建
|
申亮、徐春毅、王光、梁志雄、孙敏
|
57
|
大学体育个性化教改下跆拳道课程等级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
林大参、柏慧敏、陈琳、陈婷、程龙
|
58
|
面向新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外培养体系建设
|
刘文敏、孙玉华、祁晶、石婵娟、张弛、梁爽、马成瑶、周慧恩、姜华、何幼桦
|
59
|
基于大数据的学生成长需求分析,构建个性化课外培养平台体系
|
胡大伟、王国建、富旭、王平、吴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