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大学经过20年建设到现在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以校训精神为底蕴构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校与张家港市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渊源,我们的校训精神也与张家港精神内核一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家港市在张家港精神的指引下,大胆喊出了"三超一争"目标,全市上下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艰苦创业,仅用3年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并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之一。没有张家港精神就没有张家港今天的成就。张家港在张家港精神的鼓舞下取得的成就是我们身边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也必将鼓舞我们在校训精神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向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阔步迈进。
近期,学校党校举办了第二十二期中青班。党校中青班是学校培养青年干部和人才的重要阵地,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学习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组织学员赴张家港市委党校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现场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自我加压,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贡献。通过学习研讨,学员们对张家港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和感悟。特选发部分学员的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以张家港精神助推科研与教学
陈玺(理学院青年教师、校青联会副秘书长)
时常踱步于上大校园的张家港路,如今又亲临这座传奇城市,对张家港精神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上海大学,想到近年来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认为张家港精神就是青年教师科研教学的助推器,让我们全面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目前,学校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期,我作为青年学者、上海市东方学者,首先考虑的是发扬敢于争先、团结拼搏的精神,在科研中以"问题倒逼、需求牵引"的思路,结合自己所长,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寻找基础研究中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争取在量子计算和量子调控这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争取"优秀青年"和"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参与到国家和国际项目竞争中去。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处理好个人研究兴趣和学科团队建设的关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正在进行的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就是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作为精力相对旺盛的中青年教师,对此责无旁贷,应带头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创新教学思路,探索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此外,在学校进行的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线教师应带头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主动投入社区学院、人才学院,担当学业导师等,以主人翁精神,成为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一员。
当然,正处于三十出头的我们,家庭、教学、科研各种压力自然不言而喻。比如我在繁重的教学和事务性工作中,有时会逃避或者懈怠,在"负重前行、自我加压"的张家港精神面前,自觉惭愧。我告诫自己要克服压力所带来的浮躁情绪,在困难中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进取,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其次,要摒弃安于现状或自我满足的心理。作为年轻教授,我每年有不少SCI论文发表,也有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偶尔会有些自满情绪。这次中青班学习和张家港现场教学,对我是个很好的教育,让我认清了身上的不足,也意识到科研工作本身不仅是为了发表论文和职称晋升,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学科发展大局,解决科学或工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推动产学研的成果转化。
我是上海大学自己培养的本、硕、博士,并留校任教。回顾自己的求学和任教岁月,庆幸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成就,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上海大学更需要志高存远的年轻人的奋斗和顽强拼搏,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学校的腾飞中实现个人价值。我想,在张家港精神的指引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建设成为了全国百强县,上海大学在"自强不息、先忧后乐"的校训指引下,也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教学中坚持实干、巧干、创新地干
陶建杰 (影视学院 )
我的理解,张家港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在于"自加压力",在于一个"干"字,坚持实干、巧干、创新地干。一所高校,需要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我校历来有重视教学的传统,学习张家港精神,在每个教师的教学中,也要通过"干"来体现。
实干,就是要把教学、把学生的事情放在首位。一个老师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才能体现。因此,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最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所以,我在上课前,每次都会问自己,你准备好了吗?就算是上过N遍的"熟课",上课前还是有些紧张的。这种紧张来自于对学生的责任感——同学的脸和名字是否都对上号了?教学案例是否更新了?课程的逻辑结构是否胸有成足了?便携式扩音器的电是否充足了?自己的上课状态是否调整到最好了?……学习了张家港精神后,我觉得这种"实干"今后必须坚持,必须做得更好。因为没有了实干,其他一切都是空的。
巧干,就是要追求教学的效率,讲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是一味的灌输,需要讲方法。方法不能一概而论,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要适合的,都是好方法。以《新闻采访》课为例,我在课上很少写板书,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内容,就是为了模拟真实的采访环境——真实的采访,记者都是一边听一边记的;我会在课上拿出某一期校报,让同学对校报上的新闻,从其他角度再写一次——这叫"再生性新闻的二次开发";我也会在某次课程结束前,突然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以我当天讲课为由头,写一个新闻,当堂交稿——这叫"全真环境下的采写压力与同题竞争"……通过这样贴近学生实际、有一定挑战性的尝试,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无论是张家港的发展事实,还是我自己的教学体会,都说明巧干非常重要。在"实干"基础上如果有了"巧干",事半功倍。
创新的干,就是要大胆突破,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我们尝试了"学生课外实践平台教学"——《传媒新观察》和"新闻大篷车教学"——夏季学期采访实践。在学院支持下,《传媒新观察》秉承"在全真的环境下做新闻"的理念,从早期的一张报纸,发展成如今的报纸、微博、人人、微信、网站、app客户端六位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媒体定位也与时俱进,从早期的"关注传媒、体察受众",发展成如今的"立足上海大学、服务上海大学师生的社区报"。传新的成员主要由新闻系学生构成,成为新闻系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成为职业新闻人培养的重要途径。每年,都有一些学生记者毕业后,进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主流媒体,提升了上海大学在业界的口碑和影响力。今年新闻系又大胆创新,在夏季学期开展"新闻大篷车"教学——旨在全面培养新闻学子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提升新闻学子贴近基层的责任感和全媒体新闻业务的呈现能力。从今年赴江西婺源的活动效果看,学生体现了相当高的职业素养。在选题获取、采写编评、新闻摄影、全媒体呈现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在过程中的敬业状态和作品呈现都超过了预期。无论是这几年我们的专业教学效果,还是张家港在发展中"三超一争"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本上都离不开创新。这一点,对我们每个人,每个单位和部门,都是具有同样意义的。
学习张家港精神为建设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
邓娜娜(党委办公室)
今年暑假,作为学校党校中青班的学员,参观、考察了张家港,对张家港精神有了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张家港精神体现的是迎难而上和勇于承担。学校里有一条张家港路,在张家港的几天,我才真正明白我校为什么会和这座城市、同这座城市的精神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名普通青年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筹建工作。我知道,如果没有上大人的团结拼搏、敢于争先,这个机会根本就轮不到我们。从去年争取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闸北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落户延长校区,到今年暑假为配合电影学院按时开学放弃休息、加班加点地宣传招生,改建、装修第一教学楼,采购家具、仪器设备,大家始终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正是在张家港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争取到了市文广局、市教委、闸北区政府的支持,进而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闸北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成功落户延长校区,为我校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上获得各种资源和支撑赢得了良好的机遇。可以说延长校区的功能调整,将推动我校各方面快速发展,对我校推进国际化战略、优化学科布局,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然而,学校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如,为了完成市委市府希望延长校区功能调整"越快越好"、"越早越好"的指示,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学院搬迁,以及基础建设、相关设施配套、各类资源重新调配整合等任务。又如,我校虽然有艺术、影视等学科的良好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硬件底子薄、师资队伍薄弱、教育理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离支撑上海电影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大发展的急迫目标,离建成国际一流、亚洲一流影视教育中心的宏伟蓝图还相去甚远。此外,由于文化差异、利益角色不同,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校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磨合……
在重重困难的考验下,更需要全体师生学习张家港精神,增强危机意识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我加压,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还应该积极寻找和利用各种机会,主动开拓视野,增强大局观,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积极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言献策、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