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后勤集团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创建时间:  2010/01/04  刘劲松   浏览次数:   返回

 
 
 
上海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历程
    1、后勤社会化改革起步─后勤集团的诞生
1994年5月新上海大学成立,后勤的管理由原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的总务处合并组建为总务办公室,合校以后的几年中,逐步撤消各校区总务处,实行了校总务处一体化管理。1999年新校区落成,同年4月后勤集团挂牌成立,按照校内后勤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由校长、副校长等组成的董事会为学校的大甲方,负责制定、监督、检查、考核后勤工作;乙方由董事会指派执行总经理担任,全面负责后勤系统的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等职能的实施。
    2、借社会化改革之东风,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后勤集团成立后,逐步推行"以条管理、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并于1999年完成了集团内部干部、职工的聘任、聘用工作,初步试行了专业管理的模式,块上后勤党政负责与条上业务领导紧密相连。1999年后勤集团首批进入上海市教委后勤社会化联办模式,形成了"引进社会公司激活竞争机制、依靠后勤队伍建立保障机制"的上大后勤的多元化模式,其物业管理的高科技;绿化保洁管理的花园式;生活服务管理的多样化;膳食管理的"全天候";医院管理的专业化;汽运管理的网络化;房产管理向引进人才倾斜;物资管理的保障化等在新校区建设中逐步形成两翼校区支持新校区建设,新校区幅射两翼的双向管理推进模式。
3、牢记社会化改革的宗旨,坚持服务性质不改变
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集团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改变,必须坚持"服务"宗旨不变,与"三个有利于"为基础,把两者相结合,大胆进行改革。
2001年7月学校下文:实行后勤集团"人员一个不留、责任一点不减、资产一点不给、经费一点不少"的后勤整体剥离要求。面对新形势,后勤集团提出:解放思想换脑子。充分认识后勤工作的主要属性是经济,主要功能是服务,后勤职工要淡化"单位人",强化"社会人"观念,积极投身改革。2002年4月,为实现后勤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根本转变,撤消了科室建制,成立了饮食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汽车运输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绿化保洁中心、产业中心、行政设备管理部、房地产管理部、校医院等机构。2002年6月、2003年6月又分别关闭了嘉定和延长校区幼儿园,原行政科的教室管理、电梯管理归入物业管理,原总务处投资的公司归入产业中心。2005年,又取消产业中心。2007年3月,房地产管理部脱离后勤管理,成为房地产管理处。学校对后勤强化齐抓共管,学校和后勤逐步实行事企分离改编制,对人员、职能.设备等进行规范分离。按"老人老办法"保留档案工资(包括三金和增资、房屋补贴等)。新职工实行合同制,市场运作转体制,按社会第三产业体制运作,变拨款驱动为市场驱动。学校定目标、交任务,按质、量付费。公司实行收费服务、成本核算、减员增效新机制,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劳动用工合同制。经过不断的后勤重组和改革,后勤的干部从79名减少到66名,下降为16.5%;职工从655名减少到552名,下降16%。
 
二、引入社会力量,深化后勤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后勤服务的特点是项目多样、市场开放、网点分散、公益性强,监督工作必须规范、有序、专业、强势和全覆盖。根据学校和后勤集团实际情况,我们稳步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扩大社会化服务比例,同时循序渐进剥离我校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直接面向市场选择服务企业。
1、筑巢引凤,吸收人才;错位经营,双向环流,创新型高校餐饮服务
利用"上大"品牌效应,成立快餐公司、管理部分社会中小食堂、与社会公司创办"阿蔡面馆"。 下属莘莘公司与中学共建联办食堂,打通学校与社会之墙,至03年已达八家。1999年,学校引进社会企业进校经营,有梅龙镇、白玉兰、普饮、临夏(清真)、潮春江、丫咪、新迎园等多家公司。校内外单位通过有序竞争及公开发标、投标、定标的过程获得进点权;签定详尽的可操作协议照章营业;对餐饮的服务标准、伙食的品种价格、食品卫生统一管理;电脑结算,纳入上大一卡通系统。同时我校饮服中心最早设立配膳中心,实行机械化开大排、切肉丝和面包烘烤设施,减少了餐厅的切配、加工过程,使伙食更安全,成本更节约。店多成市,错位经营,中西快餐、点心小吃,避免雷同,相融互补。02年11月后勤集团与上大附中签约,饮服中心承办附中食堂,学校后勤走向社会,社会后勤走向学校,学校社会相融,双向环流,新形势下的高校食堂创新模式日益成熟。饮服中心在2002年被市教委评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03年为落实集团"管理年"的号召,尔美楼改革试点,面向社会招聘有学历、有资历、有志向的餐饮人才4人,为我校餐饮队伍培养了新鲜血液。同年被评为"高校后勤文明组室",连续十年被评为"节粮标兵"称号。
2、多项比较,考核质量;承包管理,全面服务,创"文明花园式校区"
99年一期绿化在新校区建设指挥部的领导下,由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绿化分公司、上海运动草坪有限公司、武进园林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等8家有实力有资质的绿化公司进行绿化建设。2002年绿化养护开始实行社会化,校本部绿化养护通过对8家绿化建设单位的养护质量考核,在保证学校绿化养护质量的原则下,保留了原养护质量较好的绿地、瀛华和农恳3家社会公司、以及由我们绿化保洁中心自己养护一块绿化,共计四家单位承担校本部的绿化养护。 2006年校本部绿化养护全面社会化,绿化保洁中心养护的绿地由绿地公司承担。2008年5月校本部绿化养护针对绿化养护的质量、承诺又进行了招标,有上海市农垦绿化工程公司、上海瀛华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神洲绿化实业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四家公司投标,评标后由上海市农垦绿化工程公司、上海瀛华绿化工程有限公司、上海神洲绿化实业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中标,分别承担10万余、14万余和28万余的绿化养护。校本部绿化养护已全面实现社会绿化养护公司承包,让由社会上有资质、有实力的绿化企业来进行全面的承包管理,达到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技能加强、绿化质量提升的要求,以克服目前劳动用工的不规范和减少学校在劳务工管理上的矛盾。
3、有序竞争,末位淘汰;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为了保证引入服务企业的质量,建立和完善我校后勤服务市场监管体系,对企业资质等级、近期业绩和社会信誉等准入条件做出明确规定,进校后实施诚信考核制度,做到末位淘汰。饮服中心实行"四制":责任制,配膳中心对肉、蛋、菜实行质量准入制;普查制,专职安全员对人员健康、餐厅生产状况、经营管理和卫生规范每天普查;集中制,高频率集中宣传食品安全法,对班长以上干部严格培训;登记制,培训、进货、奖惩、剩菜都有登记。严格考核,成立了校伙管会、"啄木鸟在行动"和"大学生志愿队",实施日常检查、月度打分、半年评比、一年总评、累计进分、优胜劣汰、转岗换岗。绿化保洁中心则代表学校对社会养护公司的绿化养护进行管理,同样采取月月检查、季季考核、年终评比、末位淘汰的方法加强监管,并用经济处罚等手段来实现乙方招标书上的承诺和日常的养护标准的实现。
 
三、加强内部管理,形成文明亮点,巩固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果
1、提出服务新理念,服从学校发展目标,探索"三制"下的管理新模式
    学校"三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实行,引发了诸多方面观念上的更新,认识上的提高,操作上的实务以及管理上的进一步深化。后勤集团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新的管理模式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新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生态立体校园,为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构架连接"一体两翼"校区快速、准时、安全的交通网络,满足教师、学生跨校区的授课和选课要求;"全天候"的餐饮服务;"全方位"的生活服务等等。同时随着后勤社会力量的不断加入和扩大,为防止潜在的"重经济、轻服务"的隐患,在不断探索适应"三制"条件下的后勤管理新模式的情况下,后勤集团适时提出了"变频服务、克隆技术、纳米管理、物流办事"以及"诚信服务365"的后勤服务新理念,使得后勤的干部、职工在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摆正了服务观念和工作态度,为确保"三制"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实行而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2、注重人才培养,提高职工素质,推动后勤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1世纪,人才是关键。为切实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提升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集团狠抓干部和职工的各种学习,努力营造刻苦学习、扎实工作、岗位奉献的良好风气。集团工会几年来组织党员干部们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市委九届党代会精神、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和学校第三届"双代会"精神等;邀请校外的劳模和专家为职工讲课,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服务意识、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组织社会考察活动,比如赴松江参观大学城,让干部职工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努力使职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期高校后勤员工。为响应"创学习型班组、做知识型员工"的号召,根据学校后勤工作的特点,集团坚持组织每年5月的优质服务月活动与每年11月的后勤职工技术比武活动,从中评选出的技术能手,已经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06年,饮食服务中心职工参加全国高校烹饪比赛荣获金奖,其中一名职工获得全国高校十大厨师称号。目前,全员学技术、全员学知识、全员增素质的氛围在后勤集团中已经形成。同时组织集团文明窗口的评比工作,通过学习、交流,充分发挥激励的带动效应,使各个部门都参与到了文明窗口的创建工作中,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3、强化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建设"节约型的和谐校园"
后勤集团是学校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生产型单位,我们一直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认真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为创建数字节约型校园尽一份力。首先,我校于2003年重新调整了校节能委员会,主管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下设节能办公室为责任部门,按照岗位责任制负责校区的用水管理。第二,重视制度建设,节能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近两年来,不仅修订了《上海大学节能工作条例》等,在行动上还认真落实学校计划的把节能工作每年降7-8%的指标。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师生节能意识。第四,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用水设施和供水管网。具体有开展水量平衡测试和改造工作,对游泳池、流体实验室、洗车专用池等采用循环用水系统方式,采用雨水和河水浇灌对校园绿化进行养护,把水表由原逐个抄表改为远程载波抄表的网络化管理等。2007年,后勤完成了网络节能管理的硬件基础改造工作,并进一步和校信息中心配合做好抄表计量工作和临测工作,争取数据准确、及时。通过这些措施和努力,延长校区的用水量从1999年的127万吨明显下降至2008年的100万吨左右。长期以来,后勤集团群策群力积极思考用科学的节能手段来降低学校的能源消耗:教室的灯分时开关;中央空调的节能改造;启用厕所和浴室节水装置;燃油、燃煤锅炉的改造;路灯定时隔盏关闭的落实;汽车节油的方法等。
4、创新后勤形象,以菊文化节为平台,搭建文化育人新载体
由于后勤社会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我校后勤集团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并多次获得市级荣誉和学校的肯定,按照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后勤集团文明单位创建的要求,我们服务不忘育人,回馈学校,讲求社会效益。为创建优美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励广大师生怀着一份审美之心去感受校园和谐,后勤集团自2003年11月开始举办菊文化节。在每一届的菊文化节中,绿化中心倾尽全力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后勤各中心互相协调,互为支持,使得每年一届的上海大学菊文化节已成为上海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八年来,菊文化节活动日益发展壮大,办节规模逐年从小到大;活动主旨从美化校园环境深化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环境育人"理念营造学校人文氛围;筹办运作从单一由后勤职工完成发展为全校师生互动参与。在菊文化节中,通过举行"秋之韵"学生摄影比赛,"我最喜爱的菊花"评选等活动,激发全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2007年第五届菊文化节上,20多位大学生自己亲手培育的菊花作品首次参展以来,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后勤绿化中心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了菊花的培育全过程,这一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同学纷纷表示这一活动是他们大学生活期间最值得珍藏的回忆。这种依托菊文化节对学生开展"能力培养"的实践,落实到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2008年菊文化节被评为"上海市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项目"。
5、创立育人基金,推动师生共建,全心全意为上大的发展当好配角
后勤集团在基本观念、体制机制、实践操作和队伍建设上始终围绕服务师生做文章;坚持学生第一、教师第一、服务第一的精神文明内涵;致力于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落脚点不是在生产力本身,也不是文化本身,而是师生的根本利益。育人基金是后勤集团身边的希望工程,02年拟建了《后勤育人助学基金》,每年资助10名品学兼优的家境困难学生,这一善举得到了学校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的表彰。饮服中心还设置了勤工助学岗位,由困难大学生组成"文明餐厅志愿队",每人每周在餐厅工作五小时,每小时元,并提供一份快餐。
由后勤集团承担的公益劳动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各个中心还肩负了实践育人的任务。绿化保洁带领学生们清洁教室和校园,维护环境;物业中心设置了节能督导岗位,宣传节能知识,培养节能意识;饮服中心还形成了节粮为中心的育人体制,进行节粮教育等。在这些实践教学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七不规范"自觉性,也让后勤员工从深度上认识到了育人的责任,提升了自身素质。正是在良好融洽的师生互动中,后勤集团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发展当好了配角。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自1999年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我校后勤集团一直探寻符合本校特点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式。在这十年磨一剑的筚路蓝缕之路上,我们秉承稳中求进的原则,稳扎稳打,摸着石头过河,在投入不多,不增加学校负担,始终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服务的情况下,从"建章立制,狠抓管理"着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类制度,基本达到操作规范上实现"有规章可循,有条例可依"同时不断开创社会化改革新思路,大力培养人才,狠抓集团工作亮点,走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我校后勤管理多次获得市级荣誉和学校肯定,后勤集团连续三届被评为学校精神文明单位,后勤部门工会评为市级文明职工小家,更在2008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为学校连续五届被评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2004年被评为上花园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做出一定的成绩,2008年又接连获得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上海市节水型校区。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定还会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但今逢盛世,政通人和,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的美好前景激励着我们,我校后勤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认清方向、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再显辉煌, 我们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后勤管理】后勤集团饮服中心对日常伙食价格、质量方面监督检查情况

下一条:【后勤管理】饮服中心对五大菜品价格及要求检查表(20091228)

受理机构
  • 受理部门:党政办
  • 部门负责人:秦凯丰
  • 受理地点:上大路99号行政楼7楼
  • 受理时间:9:00-11:3013:30-17:00
  • 邮政编码:200444
  • 咨询电话:021-66132222
  • 传真号码:021-66134021
  • 电子邮箱:dzb@oa.shu.edu.cn
监督投诉
  • 受理部门:监察处
  • 部门负责人:滕云
  • 受理地点:上大路99号行政楼606室
  • 受理时间:9:00-11:3013:30-17:00
  • 咨询电话:021-66132857
  • 传真号码:021-66132451
  • 电子邮箱:sdjwjc@mail.shu.edu.cn